福建纸业信息
主办单位:福建省造纸行业协会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6279 人次
 
    本刊论文
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研究

摘 要: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由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一直未能突破行政区域实现自然发展。要改变过去“各自为
  政”、“行政分割”的状况,就要求在县市城经济层面、省城经济屉面进行跨区域网络构建,并通过完善垮区域网络构建
  中的节点建设,打破行政区划的锁定状态,实现优势资源的跨区域共享与合理的分工,引导产业集群走向高端道路。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跨区城网络;节点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视角
  
  电子信息产业是福建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对福建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从总体上看,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初期阶段,对外资特别是台资企业的依附性较强,产业链延展性不足,地方生产网络建设、地方创新化网络建设和社会软环境建设比较落后,跨国公司进驻后对当地的扎根性需求不足。同时,各行政区内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往往呈单打独斗的状态,未能站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高度,对各行政区的集群建设进行有效协调和规划,造成一些项目重复建设以及各区的产业链不能很好的相接和充分的延展。
  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涉及的是阿尔弗雷德・韦伯,他从空间聚集效应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马歇尔从地方产业集群与大企业功能优劣的相互比较对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波特则从产业竞争优势角度,对专业化产业的集群现象进行了研究。此后,各地方兴未艾的产业集群现象,又引起了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从网络构建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Mark Lorenzen和Volker Mahnke(2001)分析了社会网络和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关系;台湾地区一些学者如陈慧娟、吴秉恩等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解释了台湾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大陆学者刘斌从地方生产网络构建角度出发,提出把网络划分为交易网络、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三个层次,并且提出只有这三种网络能够实现有机结合的时候,网络才对技术创新和扩散、市场交易与合作发生重大作用。本文认为,在产业集群网络构建上,除了要构建本地的各种网络之外,还应该注重跨行政区的网络构建,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跨区网络构建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福建电子信息产业以高于GDP增速2倍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2003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达450亿元,占全省GDP的8.6%;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接近3帆;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接近70%,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9%。2004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360亿元,居全国第7位;增加值341亿元,居全国第4位。福建也由此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之后的第四个电子信息产业主要聚集区。
  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福州和厦门。目前福州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形成:以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网络设备、通讯设备、导航设备为主的投资类电子产品;以家用视听产品为主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光电元器件、显示管、电源变压器、集成电路及其芯片、各种电源线等为主的基础元器件类电子产品。其中投资类产品已经初步形成了华映光电产业集群(位于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冠捷显示器产业集群(位于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华映光电产业集群人驻了包括“中华映管”、日本JVC(生产偏转线圈)、韩国LG(生产荫罩)、日本NEG(生产玻壳)、以及新大陆、实达等国内上市公司在内的近20家电子类企业,投资规模已超过10亿美元,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冠捷显示器产业集群聚集了冠捷电子、捷联公司、缔邦公司(生产光纤通信设备、通信技术软件项目)、香港永德信公司、韩国SKC集团(开发锂电池项目)等几十家电子类企业,以冠捷公司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130多亿元。
  厦门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形成:以计算机及外设、移动通讯及导航设备、各种电话机等为主的投资类电子产品;以视听产品彩电、收录音机、激光视盘机(VCD、DVD)和家庭影院为主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微电机、电容器、光电器件、液晶显示器件、半导体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电源变压器、继电器、各种电源线、磁性材料、导电橡胶等为主的基础元器件类电子产品。行业内拥有“XOCECO"、“Amoisonic”、“DELL”、“Panasonic”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享有盛誉,形成了厦华、厦新、戴尔、松下、建松、TDK、FDK、宏泰、中桥、台和、东金科技、法拉、华联、宏发等30多户产值上亿元、几十亿元的骨干企业,厦华、厦新、戴尔三家的产值之和占全行业总产值的60%以上。
  但同时,我们发现,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各自为政”、“行政分割”的现象较为严重,即产业集群基本上是在地方行政区划范围内发展,而很难跨区域实现产业集群的自然发展。地方政府从各自利益出发,为了打造各地的“名牌”和吸引更多外资,盲目地以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违背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规律,造成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的规模攀比。不同地区的相关产业链缺乏横向和纵向整合,大大阻碍了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有效配置和自由流动,以及区域间专业分工的发展,使集群的规模难以做大,集群本身也难以走向高端道路。例如,马尾与福清地理位置相近,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都比较好,但至今仍未实现有计划的网络构建,两地还不能真正实现跨区的资源集中利用,两地的产业链也不能实现充分的整合,从而影响了集群效应的充分释放以及集群向高端道路发展的速度。而从福州与厦门的电子信息产业构成来看,目前两地许多产品产业链存在着高度同质现象,如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彩电、光电元器件、显示管、电源变压器产业链等。而且两地制定的未来几年内的发展计划当中,都只突出本市过去的发展成绩,并根据本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现有基础,做出相应的发展目标和计划。而没有考虑两地的共同优势及互补优势,没有根据两地现有的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和不同的市场定位,在吸引外资特别是台资上,以及在承接两个三角洲的梯度转移上,进行分工协作,走“错位”的发展战略;因此,迫切要求改变过去“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进行跨区域网络建设,使产业集群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集聚的作用,实现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共享和产业集群的自然发展。
  
  3 跨区网络构建必须首先解决的两个问题
  
  3.1 改变过去对地方行政官员单一的考核机制
  长期以来,政府对地方行政官员政绩的考核缺乏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标准,除了政治觉悟、思想品德、领导与组织协调能力等之外,主要也还要看行政区经济增长(如吸收外资数量、外贸进出口总额、区域经济增长率等指标)。这种考核办法无形中为地区经济发展只讲速度不讲质量与效益、只顾局部不顾全局等起了促进作用,加剧了地方争投资、争项目等


矛盾,助长了地方重复建设和急功近利行为。
  因此,今后应该建立与完善考核地方政府及官员政绩的科学方法与标准。在建立与完善这些方法和标准时,为了鼓励和保证跨行政区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除了其他有关指标与要求外,必须特别地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地方政府及官员是否具有开放发展、区际合作与外界接轨的强烈意识和工作态度,工作思路和方法是否符合开放发展和对外联合的要求。二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问题是否能做到合理有效地处理。一方面,在本区域的上一级区范围的分工协作网络中,是否能科学合理地把握自身所处的地位与应起的作用。是否能在自身合理的“角色”和“位置”中取得应有的成绩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分析评价该区域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所做的有关配合与协作。三是要重视与评价一个区域在经济协同发展中,推动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商品和要素流动所做的贡献。
  3.2 解决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
  我国区域经济一直是行政区经济,经济组织内部按官僚体制划分,设置行政级别。这种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很容易使地方政府出于对地区利益最大化实现目标的追求,过分热衷于投资那些附加值高、利润大的,但可能只是短期利益或不符合本地区在区际分工中的产业,由此引发盲目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了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目前,厦门与福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很多领域表现出同质性,为了使两地的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协同发展,两地要打破现有的以行政区划为主导模式下的区域功能分工,超越行政区划的界限对经济区的功能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共同构建两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跨区网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通过区域内部的统一协调,打破在资金、人才、技术、资产重组、人口和产品流动方面的各种障碍,确保形成区域内部的统一大市场,实现区域内部的市场开放和要素的自由流动。
  
  4 跨区网络构建思路
  
  4.1 网络构建的设想
  为了推动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福建电子信息产业应该从区域发展的层面出发,而非按照固有的行政区划进行产业集群规划;应该打破“行政分割”和“各自为战”的局面,按照区域“组群”式发展的思路,整合集群的价值链,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与合理的分工;应该充分发挥区域产业集群效应,尽可能解决集群的同质化、低层次竞争的问题,引导产业集群走向高端道路。
  在县市域经济层面上,一是要发挥马尾与福清地理位置相近的优势,加强两个区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产业链“魔杖”的指挥下,使两个区的电子信息产业跨越行政区域界限而融为一体。目前两个区的龙头企业冠捷电子、捷联和中华映管长期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往来,冠捷科技和中华映管还共同组建了一个总投资达5000万美元、最初年产能超过600万件基片的LCM生产合资企业,以便充分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扩大LCM生产规模和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但这并没有真正打破行政区划锁定状态。要真正实现两个地区的协同发展,必须让两个区的更多企业加人到两区的协同合作中,实现两区产业链的广泛整合,实现区域的“组群”式发展。二是加强福州和厦门两个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之间的跨区网络建设。为了避免两地在产业选择以及吸引外资过程中出现重复引资、重复建设现象,两地必须加强协作与分工,尽可能站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的高度,统一规划、相互补充,使两地能够得到协调发展。目前两市一些重复建设的电子产品生产线,可以加强合作,统一开发,统一利用,也可以走“错位”发展的路线,走特色产业路线。如福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攻显示产品领域,厦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攻IC设计、应用软件开发、光电等领域。同时,两地处在产业链上下端的企业,应该加强合作,真正实现两地产业链的对接。比如中华映管过去一直专注于液晶面板(液晶电视制造业上游产品),面对两岸跨国公司对液晶电视和液晶面板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想向下游的整机制造延伸;而同时厦华电子公司主营彩色电视机、彩色监视器等产品,近几年由于某些子公司经营不善,资金上一直捉襟见肘,无法满足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平板电视市场上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两个公司合作之后,中华映管将拥有从屏资源到整机生产完整的产业链,厦华电子公司将获得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上的保证,而产业链上下游的疏通,无疑将极大地提升它们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在省域经济层面,一是要构建跨海峡网络。充分利用近年来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加紧外移的时机,发挥两岸隔海相望的区位优势和较为灵活的政策优势,在全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引资力度,主动对接台湾产业链,吸引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高端部分向福建转移。具体规划上,不同地区也要讲究“错位”的产业对接战略,如福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可以依托现有的显示器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充分利用产业关联效应,注重以产业链招商,加大对台湾显示器及计算机外设产业的引资力度;厦门则可以依靠其光电产业的雄厚基础,重点做好对台湾光电及通讯产业的承接工作。同时,要搞好本地生产网络建设,为台湾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创造扎根性生产的需求。二是要构建泛海峡西岸经济区网络。从地理区位上看,福州一厦门沿海电子制造带位于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中心的中间,起到了连接作用,这是福州和厦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极好的机会。福州、厦门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和信息优势,主动加强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带的互动,利用两个三角洲电子信息产品雷同化竞争激烈的机会,主动承接两个三角洲和福建之间的“梯度转移”,完善配套产品的产业链,进行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产业互补性协作(见图1)。这方面厦门已经先行走了一步,2004年3月10日厦门市政府、厦门市台商协会和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商会在东莞联合举办了一次厦门电子信息产业链配套推介会,以便吸引当地成熟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到厦门投资,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与两个三角洲的对接,一方面有利于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更快地发展壮大,有利于其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整个东南沿海的电子信息产业连成一片,相互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
  
  4.2 跨区网络构建中的节点建设
  一是建立与完善跨区经济协同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在我国目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要使得两个不同区域之间顺利合作,就需要一个有实质“权力”和实际协调效果的协调机构,需要有通畅的联系机制、组织协调机构和合理的组织协调机制为基础。通过成立专门职能的组织协调机构,专门负责区际经济合作在研究策划、统筹规划、联系沟通、指导实施、信息服务、政策法规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做到内外兼顾,对内协调各行政区域主体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对外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并“以一个声音说话”。从而有利于推动和引导区际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和有效益的全面合作,推动长期的战略规划和微观组织的努力方向以及资


源的高效率流动与整合。
  二是建立跨区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作为一个行业自律性组织,具有弥补政府和企业无法起到的作用或职能。跨区行业协会的建立,可以发挥以下几点作用:一是组织或引导国内电子信息产业跨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不同地区有关产业经营主体的联合、分工与合作,实现规模经营,提升竞争力;二是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经济及其在地区上的合理布局;三是通过行业制度的制定,有利于行业内经营主体规范经营行为,实现电子信息行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协调;四是行业协会成为企业、行业、社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和联结的纽带,可以增强宏观经济运行系统的协调性和有效性。因此要加强和引导跨区行业协会的建设,并通过其诸如上述自组织协调作用的发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与区际经济的协同发展。
  三是建立跨区域产学研技术联盟。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能力取决于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政府的参与,产业战略和国家战略以及公共规则方面的多边分类协定。福建省由于受诸多因素困扰,一方面,电子信息企业多为外资企业,这些企业长期以来自身科研和技术力量不足,严重依靠海外母公司;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和高校偏少偏弱,相互之间各自为战,联系协作不紧密,研究开发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盲目性和资源浪费现象,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这些都制约了福建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道路的发展。要改变过去孤军作战的做法,有效解决科技链与产业链相互脱节的状况,消除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壁垒,就必须建立跨区域产学研技术联盟。通过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组成的跨区域产学研协作体,可以把不同地区间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在知识生产中的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上的优势,促进知识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 陈佳贵,王钦.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
  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2] 傅羿芳,朱斌.福州显示器及计算机外设产业集群的发
  展[J].诲峡科技与产业,2004(5).
  [3] 李琳,朱斌.福州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闭.科技
  进步与对策,2005(5).
  [4] 福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福州市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及重点[EB/OU].http://www.618.gov.en/-tjinfo/cyjj/fz.html.
  [5] 厦门经济发展委员会.厦门市电予信息产品制造业投资
  发展导向[EB/OH].http://www.fdi-xiamen-cn.com/demoen/
  htmVcrdinvest_oppoa_b.htm.
  [6] 黎鹏,王谷成,王培县.跨行政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下)
  [J].发展研究,2003(10).
  [7] 王秉安,晁中,洪文生.福建产业集群研究[J].福建行政
  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8] 黎鹏,王谷成,王培县.跨行政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上)
  [J].发展研究,2003(9).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福建纸业信息》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福建纸业信息》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